音樂表達的不同

為什麼大家對於舊時代的音樂不是很喜歡,而對於浪漫時期,尤其是蕭邦卻異常熱愛?

這歸因於「音樂表達的不同」。

巴洛克時代,用的是大鍵琴或古鋼琴,對於聲音的大小無法控制,作曲家對於音樂也在於崇拜上帝、或是宮廷內演奏,並沒有說「用音樂來說自己感情」。但是這樣的方法,是在音樂上取得了很好的美感,卻缺乏個人情緒。

古典時期,第一把火是海頓燒來的,這位老先生脾氣溫和,而且非常幽默,音樂間開始會玩些遊戲,跳脫了巴洛克時期的制約;莫札特則是「幽默中帶著淚水」,只是他實在是太會隱藏了,讓我們以為他總是嘻嘻笑笑過完一生。

海頓對很多人來說還算是舊時代的作品,但是我很不瞭解「覺得莫札特幼稚」的人的想法!

或許他的音樂是最容易彈的,但是當那些批評他簡單的人真的去彈,卻發現裡頭暗藏玄機(單純中的不和諧)。

到了貝多芬,因為他崇尚自由博愛平等,對於貴族不屑一顧,甚至在貴族馬車面前不敬禮。貝多芬說:「親王,您之為您,是靠了偶然的出身;我之為我,是靠了我自己。親王們現在有的是,未來也有的是。至於貝多芬,卻只有一個。」

發展出個人主義,踏古典與浪漫,非貝多芬莫屬。

那既然貝多芬已經是如此「個人主義」了,為什麼大家對於他的名曲還是有所疑惑?

例如:大家都知道命運、合唱、或是悲愴,但究竟聽不聽的懂他的意思呢……

是的,貝多芬理解的難度,大概在巴哈之下一點點,他的音樂,雖然不可能和巴哈的工整相比,卻蘊含了許多哲學意義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,雖然貝多芬與莫札特都是名家,大家的接受度卻如此不一。

到了蕭邦,那個感情豐沛的藝術家,充分表達了自己多愁善感的一面。

學生彈他的練習曲,他會大喊:「啊~我的祖國。」從波蘭離開後再也沒回去,寫了好多好多波蘭舞曲和馬祖卡舞曲;很多小調的作品,詼諧曲、敘事曲,都充滿了悲傷的心情。

嗯…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特別喜歡這樣憂鬱的青年,還是說在古典音樂裡,特別容易表達大家的心情,就像流行歌一樣,唱失戀、唱戀愛,蕭邦的音樂,小調即失戀、大調即熱戀這樣……

接下來就是那個淫魔+變態的李斯特。其實李斯特是彈貝多芬出身的,對於貝多芬也有很多的崇拜,還改編了他的交響曲成為鋼琴曲,真不虧是鋼琴之王!

那為什麼,大家對於李斯特的瞭解還比不上蕭邦呢?浪漫派不是都很輕易地能表達內心所以才贏得眾人的芳心嗎?

答案就是:因為李斯特的曲子實在是「過度的變態」,非一般人所能駕馭。極度困難,甚至到了神的領域的技巧難度,大大的阻礙了聆聽者的理解能力。雖然有許多優秀的作品,如:「馬采巴」、「唐璜回憶錄」、「巡禮之年」、「梅菲斯特圓舞曲」,但是過於繁雜的技巧,使得大家以為他只是「炫技高手」。

看來,要做出能讓大家接受又不被吐槽的音樂,還有些難度呢(笑)。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