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與人生

聖經上說,「起初,神創造天地。地是空虛混沌,淵面黑暗;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。」(創世紀,第一章1~2節)

音樂也是如此,一開始有宗教音樂、世俗音樂、紐姆樂譜。

聖經又說,「神說:『要有光』,就有了光……。(創世紀,第一章3節以後)」,如同巴洛克時期總結了西洋音樂史過去千年以來的音樂發展,並為後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。

然後,人慢慢長大了,開始接觸許多事物,產生了感情,但還尚未成熟(此時約七、八歲),因此,音樂也就像人一樣,邁入古典時期。

然而,當人們發現,許多事情不再有標準後,開始研發更多新的方法來解決,感情也趨近於強烈(青春期);音樂也變得行雲流水,ppp和fff都出現了,這就是浪漫時期。

長大了,成熟了,開始對世界有了瞭解,體悟到自己的國家是多麼偉大,開始有愛國情操,不管是台獨、還是統一,音樂也就變成了「國民樂派」;然而,有些人卻連「國」是什麼都沒去管,他們用自己的步調而活,這就是「新古典主義」與「後浪漫時期」。

趨近中老年,看到年輕的一代,根本不知道他們腦中裝了什麼,就愛想一些「怪怪的」東西,所以,現代樂派才會令「守舊」派反感(我?)。

到了隨時可以歸西時,以為可以安享天年,卻發現世界變化越來越快,無法再去理解每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任憑時間對自己宰割……流行音樂出現了,音樂變得紛亂,無法駕馭。

死亡後……人終究要接受審判,回到伊甸園裡,那片我們出生的「淨土」。好像一切的世俗,都是如此虛幻,人生就像一場旅程,旅程結束後,我們又回到「最初」的我們。

音樂也是,接觸了世界各地的音樂,聆聽了巴洛克到現代的音樂,我終究還是回到了根本,去尋求音樂的淨土。

正如「郭德堡變奏曲」,每一段變奏,就像人生面臨的挑戰,與看到的東西,「見山不是山、見山又是山」不斷交織,最後以兩首民謠作為變奏的總結再回到主題,看破了凡塵,也像是對我說「死無遺憾」。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